BBC纪录片揭秘真正的精英教育是什么,富

受过精英教育的富人家孩子轻轻松松仍能够成为精英,

而大部分穷人家的孩子拼尽全力一生却大都生活在底层?

难道仅仅是因为富人家的孩子有资源、有人脉?

猎豹CEO傅盛曾说: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那么,富人家和穷人家的孩子各方面的认知差,

是如何形成并决定命运走向的呢?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被公认为是bbc最佳纪录片之一。

导演耗时49年跟拍14个来自不同阶级孩子的人生轨迹,

只为了研究富人的孩子是否仍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是否仍生活在底层。

结果真的印证了导演的预言:

除了一个命运的漏网之鱼,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精英的孩子长大后依然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更扎心的是,受过精英教育的孩子在7岁时,就和穷人家的孩子显现出了不同:

1.富人家的孩子更善于主动思考和学习,目标感更强。

来自精英家庭的约翰、查尔斯、安德鲁,

7岁就开始看《观察家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大人才能看懂的报纸。

或许他们根本看不懂,但是父母爱读书的日常习惯和世界观的讨论,

已经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很早就了解竞争和社会分工。

他们三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成长中一直都有着清晰的方向感、目标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比如约翰说他离开学校后,将去宫廷学院,之后去威斯敏特寄宿学校,

然后打算去牛津和圣三一堂。

而出身于穷人家庭的孩子对未来的规划比较盲目,充满不确定性。

比如,塞蒙觉得只有四处走走,才能知道自己以后可以做什么。

保罗说他以前想成为一名警察,但是现在发觉成为警察很难,并不确定。

目标感的强弱在长大后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目标感强的富人家孩子往往做事更有规划有主见而且更加专注。

而目标感弱的穷人家孩子在长大后却往往容易随波逐流,

或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试错,去找适合自己的路。

仅此一点,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的差距就已天差地别。

2.富家人的孩子不仅自信自律,而且逆商高

比如,在这群受访的孩子中,出身于约克郡偏远农村家庭的尼克。

小时候是不自信且内向羞涩的,通过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后才逐渐自信且健谈。

而富人家的孩子在采访中表现得一直很自信自律,并且逆商很高。

逆商也称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

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能力。

如果说智商和情商是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那么逆商就是与自己打交道的能力。

也即是怎么样看待逆境这回事,具不具备足够强的反脆弱能力。

出身于精英家庭的约翰,长大后成为了王室法律顾问。

不过约翰的成功也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出身富人家庭,但是在他9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只靠母亲支撑家庭生活。

面对家庭的变故,一直接受精英教育的约翰,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强大内心和自律能力,

硬是靠着奖学金,完成了在牛津的学业。

而出身于中层社会的尼尔,没能如愿考上牛津大学,

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从此一蹶不振。直接去了工地搬砖。

等到《28Up》时,我们已经无法想象他已经居无定所,靠领着救济金生活。

甚至在导演找到他时,他已经精神涣散、行为古怪。

每当看到在瑟瑟的冷风中耸着双肩,提着沉重的皮箱到处流浪的尼尔时,

总会忍不住让人替他感到伤悲抑郁。

然而这只能说明他一直都没有学会接受挫折。

美国心理学家专家兰德纽曼说:有着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

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拥有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也就是高逆商。

而玻璃心则是走向成功之路上的最大拦路虎。

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了如此大的差异?

哈佛教授罗伯特普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通过样本分析的方法,

对比了美国贫富孩子之间的一些差异,发现:

1.穷人家的孩子缺少生活的榜样,父母很难给出思维或做事上好的建议,

而富人家的孩子在生活中处处被榜样熏陶,而且早早学会了规划人生。

2.富人家庭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