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因为工作关系,常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或查阅最高院的裁判文书,或进行类案检索。电脑浏览器的收藏夹里,中国裁判文书网与中国知网、法信等并列为常用网站。近几日,忽有好友发信息称让我没事多下载些法律文书,我问其何故?答:有消息称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后可能要关闭,代之以案例库。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好消息是高层已经意识到统一裁判尺度的紧迫性,建立案例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同案同判”,避免同样或类似情形的案件各地裁判结果大相径庭。坏消息是,没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即缺少了国内外法律人考察全国各层级法院对于各类案件裁判情况的极为重要的载体,缺少了普通民众围观以及参与中国法律法治建设的窗口和渠道。由此,一个问题呼之欲出:中国裁判文书网将向何处去?(二)9月12日晚,在使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相关法律文书时突发奇想:来看看各高级人民法院本年度公布裁判文书的情况。查询结果已付诸推文,各位网友也已看到。看着部分高级法院颇为寒酸的以个位数呈现的裁判文书数量,心里不免生出诸多感慨:为期两年的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尚未结束,最高院将大量的其本应受理的再审申请案件通过相关司法文件下沉至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背景下,“个位数”的表现到底说明了什么?是各高级法院不愿将自己受理并作出裁判案件的真实数据公布于众?还是人民群众在疫情结束后对法院的司法满意度骤然发生改变?还是仅仅因为生效裁判文书上网率不在内部作为考核指标了?原因不得而知,但现实情况是,无论你是法律人还是普通大众都无法从“个位数”的裁判文书中感知该高院辖区内朴素的司法公开与民主,更无法通过对已公布裁判文书的分析去把握该区域内某类案件的裁判尺度。(三)根据公开报道: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研究部署案例统筹管理和人民法院案例库建设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主持会议。这标志着案例库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详见启动建设人民法院案例库)在官方报道的新闻稿中内置的标题为《以老百姓能看明白为标准建好用好人民法院案例库》对于启动案例库建设的原因,该文提到“当前人民法院发布的案例包括指导性案例、参考性案例、典型案例、刊物书籍案例等。这些案例在指导司法审判、统一法律适用、加强法治宣传、推动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统筹管理、分类管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因为案例类型各异、提供案例的渠道不统一等原因,导致案例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虽然可以预见,律师和法官将是正在建设中的案例库的主要适用群体,但从最高院的新闻稿中可以看出司法为民语境下的群众路线:以老百姓看得明白的标准。也就是说,案例库不只是提供给法律人看,更要提供给老百姓看,而且要让老百姓看明白。这里可能产生的疑问是:以老百姓看得明白的标准和作为类案同判诉讼指引作用的专业数据库之间是否存在冲突?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为例,虽然目前尚未有公开的数据显示究竟是法律专业人士浏览次数居多还是普通百姓的浏览次数居多,但在这一问题上仅凭直觉作出的判断离客观事实不会偏离太远。(四)关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案例库的关系,我认为不应当是存一废一的关系,因为二者发挥的只能截然不同:前者承载的是司法公开、司法民主,而后者却是一种专业指引的作用。案例库更像是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升级版。因此,我觉得不妨将案例库建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内部,即将案例库作为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个子板块,二者并行不悖。当然,这仅是个人孔见,对于裁判文书网的存废,也不妨多听听普通大众以及专业人士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