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法律援助法将于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法律援助法是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法律援助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实现应援尽援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自年全国人大通过刑事诉讼法规定指定辩护以来,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已累积了40多年的宝贵经验。除了《法律援助条例》这一行政法规外,国务院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分别出台了规范性文件。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新时代法律援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提高法律援助保障能力等具体措施,为法律援助立法指明了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定法律援助法,作出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方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便捷化措施等,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更大范围通过更多形式,为人民群众获得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提供法治保障。
法律援助的范围得到扩大
“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原则,使公民不论经济条件好坏、社会地位高低都能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李锐委员说。
为了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更便利地享受更有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在总结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法律援助法对法律援助范围作出了适当扩大。在刑事法律援助范围方面,法律援助法将“申请法律援助的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纳入了应当通知辩护范围,并新增可以通知辩护的援助类型。在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范围方面,法律援助法新增了“确认劳动关系”、“生态破坏损害赔偿”等事项。
近年来备受